「黃晶是七歲女生,最近剛上小學。這陣子她多次半夜驚醒、大聲哭鬧。怎麼安撫都沒用,隔天醒來卻完全沒印象。黃爸爸、黃媽媽憂心忡忡,家中長輩嚷著帶黃晶給師父收驚…」
孩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,在發育過程中,大腦比想像所需更長時間成熟。在睡夢中,大腦並非完全停機,而是在進行資料重整,將白天接收到的資訊稍做整理,不重要的就加以「遺忘」。
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」,白天經歷到的事會成為夢境素材。我們內在想法、 期待的、害怕的,也可能化作夢境。
尤其孩童對現實或想像的界線不清,例如:對童話世界深信不疑,或對超人、魔鬼電影情節感受身歷其境。白天接觸令他們害怕的影像,晚上就可能作惡夢。
類似的恐懼很多。有些父母認為「這有什麼好怕的?」予以忽略,反加深孩童恐懼。
對幼兒來說,遊樂場裡工作人員扮演的可愛卡通人物都能是恐懼來源。更何況是表情兇惡、發出怪異吼聲的造型怪獸。為了減少這些困擾,父母可以針對以下幾點防範:
【慎選新聞節目時段】避免災難、意外新聞,連帶的血腥、暴力畫面恐造成孩童恐懼。
【注意影視分級、慎選電影題材】即使是普遍級,但全片機器人打來打去,加上漆黑影院的音效震耳欲聾,造成恐怖印象。
【靈異故事應適可而止】手持燭光講鬼故事極具戲劇效果,搭配刻意嚇人更有捉弄的娛樂張力。但應適可而止,避免造成孩童內心恐懼。
【童話或廟會也有恐怖題材】民間故事結合宗教情節,包括地獄、死後世界的 殘酷刑罰、七爺八爺民俗遊街、高大陣頭鬼差等,恐幻化成夢中想像。孩童宜保持適當距離,隨年紀增長再加深接觸。
【適時傾聽】大人試著從孩童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恐懼,即使有時很難理解。孩童的恐懼是求生本能,凡事皆能變成恐懼的題材,以提醒年幼無助的自己多加警覺,避免危險。大人試著從孩子角度看事情,就能發現害怕的根源。
--
柏樂診所